安徽这座机场名字获批复!
- 编辑:5moban.com - 18铁路改革一搁置就是十年,还是电力体制改革迈出了步子好。
有人说这个水平已经差不多了,但我不赞成这个观点。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产生了大规模的非户籍学生。
而下一步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就应该按照这6个字的思路来推进。第三个也是更为重要的一个,就是中华文明跟西方文明怎么交融。二是在异地高考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协调问题。基础分类指标,包括个人素质、参保情况和居住情况,设有文化程度、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职称、参保情况、房产情况、办理居住证年限5项指标。中国的城镇化问题,从人的发展经济学专业角度来审视,实质上是人的解放和发展、特别是农民的解放和发展问题。
我以为,应当本着包容、公正、有序的思想,来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1年中国城镇化水平为51.27%(其中多少有点儿泡沫),这也不过大体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从通过抑制需求来控制房价的政策效应看,虽然政策的执行难度较大,且控制房价的短期效果也不明显,但对于抑制投机和投资性需求还是有效的。
上述两地的房产税试点,本质上是对规模庞大的房地产拥有者中的极少部分增量房产进行征税,注定起不到调节社会财富的不均,防止在住房资产占有上两极分化现象的作用,也难以抑制房地产投资和投机行为,不能够从总体上提高不动产保有成本及实现房地产资源的优化利用。是在提高市场的透明度、优化房产资源配置,而非扰乱市场秩序。因此,如何出台能够为绝大部分居民所接受的方案,是房地产调控的关键所在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这对各个国家都是个难题。
但如果人们对这个城市认同度很低,不管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如何,国内生产总值(GDP)大不大,城市化很难说是成功的。此外,城市体制的改革还有其文化优势,主要表现在城市居民的城市认同和城市文化认同。
城市既是全球化的载体,也是全球化最强有力的推动者。竞争不仅没有减弱,而且在强化。很显然,中国的很多城市现在面临的就是这种情况。一个城市的居民如果对这个城市认同度很高,那么表明他们的幸福指数高,他们对城市更具有责任感,城市化是成功的。
各个人之间、各社会群体之间都在城市内部竞争,竞争包括职位在内的各种资源。文明就是从各种不同交易和互动中成长起来的。国际人才也有国家认同问题。如果说国家认同的强化不可避免,那么在吸引国际人才方面,城市认同就变得非常重要。
较之整体主权国家,城市更有条件来创造一种结合地方认同和国际认同的城市文化,从而成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软力量。实际上,因为城市认同往往强调的是城市文化、生活宜居等方面,城市认同的强化也有利于国家认同的增强,并且这种认同往往比民族主义式的政治认同更和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从而也更具有生命力。
对国际人才来说,发展出一种强烈的城市认同比国家认同来得容易,因为国家认同强调的往往是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而城市认同强调的是文化传统和现代性。再者,城市本身的管理也需要人才。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今天,城市化和城市升级更是离不开全球化这个大背景了。可以不喜欢美国,但可以非常喜欢纽约和洛杉矶。实际上,如果中国能够把城市体制改革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应当领会到城市体制改革的意义,也可以从全球化的进程中寻找城市体制改革的动力。城市化和城市升级离不开人们对城市的认同。在世界历史上,没有一个城市可以完全通过政治方法而生存和发展。
正因为城市的重点在城市文化和生活宜居等方面,城市也一直是和文明相关联的。一般而言,城市都具有一定的自治程度。
城市间的这种关系正在大力促进着城市文化的一体化。在很大程度上,国家间的竞争就是城市之间的竞争。
全球化以前也有,但从前的全球化无论从规模和速度上说不可和现代这一波相比拟。全球化不仅没有减低国家认同,反而在增加和强化国家认同。
城市化成功不成功,主要看居住在城市里面的居民对这一城市的认同。立法权对改革很重要,这是制度优势。在亚洲的很多城市,人才的各方面都做得很不错,不仅培养自己的人才,留住自己的人才,而且也能够吸收和留住外来的人才。知识的载体是人才,而人才的主要载体是城市。
在亚洲,从香港和新加坡等城市当局所面临的压力,很容易看到这一点。进入 郑永年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全球化 城市化 。
因此,这里所说的城市认同问题既和人才流动有关,也包括国际人才的城市认同问题。全球化这个因素比较年轻,但非常重要。
从这方面说,如果一个城市不能造就具有全球化性质的认同,就很难具有竞争力。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不但吸收不到外来的人才,而且连自己的人才都往外跑。
这些都必然转化成为他们对城市当局的压力。城市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和传统,但城市较少政治性,更能适合人的需要。国际人才的流动是这种一体化进程的动力,同时一体化也在推动着国际人才的流动。民主国家不用说,很多国家的城市都是自治制度。
恰恰相反,如果一个城市失去了与其他城市不同的地方,这个城市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了。可以不喜欢日本,但可以非常喜欢东京和京都,等等。
说到城市就要说到人的认同问题。竞争也很激烈,但一方面是因为没有明文规定的竞争机制,另一方面是因为过分地方化,竞争不仅产生不了人才,反而扼杀人才,淘汰精英。
所以,一个人可以不喜欢法国,但非常喜欢巴黎。但即使在中国这样的单一制国家,很多城市例如地区级以上的政府就拥有了立法权。